前不久, 丰田章男又出来道歉了。在记者会上,这位已经卸任了的丰田汽车前社长,再一次向公众鞠躬道歉。
丰田章男这次鞠躬,是因为丰田汽车旗下的大发汽车发布了一份声明, 大发汽车承认,其为海外市场开发的部分车型的侧面碰撞测试数据存在造假行为 。
(资料图片)
这并不是大发汽车第一次造假,实际上, 大发汽车在去年就承认自己在进行燃油经济性测试时使用了不合规的方法,甚至还造假了部分车型的测试数据 。
日本一直以“匠人精神”标榜自己的制造业,还将“日本制造”塑造成了神话,“只要是日本制造,就代表着品质保证”,类似的宣传语比比皆是。
然而剥去这层华丽的外衣,日本制造其实早已跌落神坛,他们鼓吹的“工匠精神”也已经变成“躬匠精神”, 那么日本汽车产业的造假到底有多严重?
“死亡气囊”
每一款车型在上市之前都需要通过防撞测试,而在测试时,安全气囊是否安全就是测试的一个重点。
安全气囊是汽车必备的保护措施,根据数据统计,在发生汽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时, 安全气囊可以让驾驶员头部受伤的概率降低25%,面部受伤的概率则能降低80%左右 。
安全气囊对于驾驶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日本高田集团提供的安全气囊却成了杀人的“死亡气囊”。
2009年5月16日,一位美国的女孩在开车去接自己的弟弟放学,她驾驶的车辆是2000年产的本田雅阁,而这款车的安全气囊正是由高田集团提供的。
在学校停车场,另一辆车与女孩的车撞在了一起。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就会弹出,起到保护驾驶员的作用。然而这位名叫埃希利帕海姆的女孩却没想到,本该保护自己的安全气囊却成了夺走性命的元凶。
当安全气囊展开时,一块金属碎片随着气囊一起弹出,这块碎片划破了女孩的颈动脉,导致女孩失血而亡。
调查发现,高田公司让气囊展开的动力是来自爆炸性化学物质硝酸铵,这种物质虽然能快速让充气泵运作,但极易发生变质。
硝酸铵一旦变质,就会迅速燃烧并发生爆炸。划破埃希利帕海姆颈动脉的金属碎片,就是来自被硝酸铵炸毁的金属保护外壳。
因为安全气囊而受伤甚至死亡的还不止埃希利帕海姆一人 ,根据央视的报道,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在10年间已经造成了100多人的死伤 。
为什么安全气囊已经在10年间发生了如此多的事故,高田公司却依然坐视不管呢?实际上, 高田公司一直都知道自己生产的气囊并不安全 。
在2000年的时候,高田公司在测试安全气囊时就已经出现过爆炸,同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收到投诉,部分使用高田安全气囊的车型在气囊弹出时会飞溅出碎片。
2004年,高田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承认,在硝酸铵气体发生器的测试数据上,存在一些“操控”行为。
2008年,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已经多次出现问题,本田汽车甚至召回了4000多辆装有高田安全气囊的车辆。 本田的这次召回,距离埃希利帕海姆惨案的发生只有6个月。
然而高田公司仍然在大力生产自己的安全气囊,甚至还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惨案发生后,高田公司依然拒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直到2017年2月,高田公司才承认,在对美国销售的安全气囊中存在欺诈行为。
从2009年到2017年5月,全球召回装有高田公司气囊的汽车总量高达亿辆,汽车品牌涉及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主流品牌,2015年从中国召回的汽车就有万辆,其中因高田气囊问题而召回的日系车就高达253万辆。
这一波召回直接让高田公司的负债达到万亿日元,高田公司也宣布了破产。
随后,均胜公司收购了高田,在接手了高田位于日本和菲律宾的两座工厂后,均胜震惊地发现, 高田不只在安全气囊上造假,就连安全带也存在大规模数据造假行为 。
根据均胜的调查,大约有900万条安全带被调查,其中有不少用于汽车和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是不符合标准的,但是它们的测试数据都被篡改了。
一直在造假,从未被超越
虽然高田公司直到2017年才在铁证下承认问题,但其实根据高田公司的内部消息,他们自己一直知道自己生产的气囊并不安全, 并且这种安全问题的存在至少已经存在了10年 。
而高田公司的造假行为,在只是日本汽车产业中的冰山一角。
2016年, 日本著名的汽车品牌三菱 ,被发现在燃油经济性数据上造假,根据调查发现,三菱的工作人员会在测试时 作弊 ,使得三菱汽车在燃油里程中的数据好看一些。
2017年, 三菱综合材料 社长承认公司存在数据造假行为,并且他表示 “去年就已经发现了,只是没有及时对外界公布” 。
三菱综合材料生产的产品在日本各行各业中的占比极重,而这次被造假的产品除了涉及汽车行业,还涉及到了航空、机电等行业,共有258家企业被波及。
还是2017年,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 被爆出数据造假。神户钢铁承认,他们在产品的质量、强度和耐用性等数据上做了手脚,而这些本来不合格的产品却已经供给了包括波音、尼桑、丰田在内的200多年公司。
这些企业的造假问题已经存在了十多年,而日本企业在造假这条路上还不打算回头。
2021年,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 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 承认,在日本工厂生产出来的刹车及零部件产品中,有114000多项质检数据是假的。而他们的造假行为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也就是说,他们坚持造假了20年。
2023年,日本第三大汽车零部件公司 日立安斯泰莫 被爆造假。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日立安斯泰莫比曙光制动更大胆,造假行为可以追溯到40年前。
日立安斯泰莫不仅不定期做实验,测试产品质量,还杜撰测试报告,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变更设计规格。
这一次曝光的问题产品设计了16家公司,又有好几个高层人员出来鞠躬道歉。日本企业每一次被爆出造假丑闻,都在冲击大家的三观,笔者在查阅资料时都不禁感叹:你们是怎么敢的?怪不得有网友评价日本企业:一直在造假,从未被超越。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家公司,还有斯巴鲁、日产汽车、电装公司、Toyota Mobility Tokyo、日野汽车等企业也存在造假新闻。
走出汽车产业,日本制造的造假丑闻数不胜数,从三菱电机到化工巨头东丽会社,在这几年都被爆出了造假丑闻。 如此大规模的造假,不仅让日本制造跌落神坛,也让无数人好奇,日本制造到底怎么了?
回顾这些企业的造假历史,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在2000年前后开始造假的。受到泡沫经济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为了寻找出路,日本企业不得不转型 。
日本宏观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太久保卓治表示:
“大型企业过去常常生活在一个稳定、可预测和不断增长的市场中,但事情发生了变化,一些公司可能抄了近道。”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耗油低一直是日系车的代名词,这也是日系车曾经打开海外市场的敲门砖。然而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发展,耗油节能已经不再是日系车的专利,为了继续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日本企业不惜偷工减料,伪造数据 。
不过,纸总是包不住火,不合格的产品必然会造成事故,并且随着数字化管理的普及,这些造假行为更容易被发现。
不过,造假行为在日本企业如此普遍,肯定离不开企业包庇。
日本拓殖大学经济学教授朱炎就认为:
日本企业近年曝光的丑闻大多是有组织参与、集体隐瞒,凸显企业缺乏内外监督机制、纠错赏罚机制。他还认为,一些老牌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即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也可以凭借过去积累的声誉把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结语
时至今日,日本制造已经深陷造假丑闻的泥潭,这也能看出日本制造业在转型期间的尴尬和无奈,曾经是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名片也已经失去光彩。
而现在,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正迅速崛起,中国制造已经实现了多项技术的“弯道超车”,日本高层不能一直鞠躬了事,日本制造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赢得信任呢?
关键词:
上一篇:重庆打造推广、规范管理沿街外摆区 集市热起来 消费旺起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